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第一節 森林企畫面向

:::
民國89年開始邁入21世紀(2000─99),臺灣林業經營應有新思維、新規畫、新作為、新成就。森林生態學的研究心得,應轉化為林業經營理念及經營策略;使林業經營從傳統性經營法邁入「新林業」的森林生態系(地景生態學)經營法,應是今後林業經營的普世指導原則。新林業、新展望、多資源利用及永續經營等概念之面世,林業經營規畫應由「林區經營單元」推向「森林生態單元」;森林經營計畫亦須保持執行之彈性,經常調整適應,隨時注意環保運動與社區意識─關於社會公益的新訴求。

林務局現階段任務的核心價值(理念)「維護森林生態,保育自然資源」,已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93年7月核定施行,新世紀開紀(2000─)以來,臺灣生態林業經營各面向之新猷已經顯現。

(一) 林地分區計畫民國92年林務局完成國有林事業區林地分區經營計畫,旨在瞭解森林潛能及屬性,使資源適當歸類,作為森林生態系經營的基礎資料,以期林地使用及資源管理之益趨合理。臺灣林地分區及類別面積:自然保護區664,080公頃,國土保安區583,128公頃,森林育樂區43,053公頃,林木經營區249,682公頃;合計1,539,943公頃;占全島土地總面積3,591,500公頃之42.88%,全島林地總面積2,102,400公頃之73.25%,全島國有林地總面積1,612,900公頃之95.48%。

(二) 各林區森林經營計畫整合「森林永續經營、森林資源多目標利用、維護生物多樣性」之3大理念,結合生態系經營,由8林區管理處各別擬訂林區經營計畫書,以每10年為一經營期(本經營期為民國91─100年),期終實施檢訂調查以更新經營計畫書。 

(三) 建置永久樣區監測森林資源為監測林木生長及生育地環境因子之異動資訊(例如海岸保安林之健康監測等),林務局於民國91年完成全島永久樣區之設置3,188處(94年增加建置21處永久樣區),由所屬各工作站按期檢定,實施樣區複查;另於各林區管理處即森林生態系經營示範區內,設置永久性之動物、植物調查樣區及水文監測站。

(四) 專案資訊管理作業林務局經專案完成「林業知識管理及林業知識庫建置先驅計畫」,利用林業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置以造林為主題的林業知識庫,民國94年度累計完成2,978件林業知識文件之蒐集入庫。實施「臺灣生物資源資料庫擴充計畫」,以全面推動臺灣地區生物資源調查(業經完成88萬筆生物資源調查資料),經常性網站管理及網頁資訊維護工作,服務對象以各地關心臺灣林業現況的網友為主,提供林務局簡介、森林旅遊資訊、自然保育、林業法規、林業出版品、專案研究成果、林地GIS資訊、林業史料,各種便民服務及各項林務活動等訊息,林務局網址為www.forest.gov.tw。

(五) 推行國土資訊系統臺灣「國土資訊系統」具備9大資料庫,其中「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等自然資源及其生態,與自然保育等相關資訊,原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持者,自民國93年2月起移交林務局辦理。林務局為此進行:(1)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標準制度與資訊系統建置,(2)森林資源與碳素吸存資料庫建置,(3)臺灣全區航攝資料庫建置,(4)土壤資料庫系統擴展與國土保安之應用;計4大項。另林務局建立空間資料倉儲系統,提供業務應用及各項地理資訊圖籍資料,作為環境資源規畫或災害緊急應變之參據。

(六) 林業經營與碳吸存議題民國86年8月行政院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緣於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暨京都議定書」之衝擊,行政院前於81年5月成立跨部會之「全球環境變遷工作小組」,83年8月擴編為「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86年8月更昇格為「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民國94年1月設置「氣候變遷暨京都議定書因應小組」,轄4策略分組:策略規畫與對外談判,部門減量規畫策略,經濟衝擊調適與誘因規畫,科學研究與教育宣導。農委會屬於「部門減量規畫策略分組」,負責「農業與林業組」議題,其任務分工為:加強森林管理及植樹造林,溫室氣體清冊估算與基線建立,溫室氣體減量情景模擬,溫室氣體成本及潛力估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暨京都議定書」已於民國94年2月16日生效,本局為掌握溫室氣體減量,搜集森林碳素吸存議題資料(研議台灣林業經營政策以盡地球村一份子之職責),研訂「森林碳吸存文獻分析與碳經營策略探討計畫」,納入論文138篇。同(94)年10月本局舉辦「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研議有關因應方案。同(94)11─12月間,本局派員赴加拿大Montreal,首度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第11屆)暨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第一屆)。

(七) 農林航空測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附屬業務機構,除羅東、新竹、東勢、南投、嘉義、屏東、臺東、花蓮等8林區管理處外,尚有農林航空測量所;航測所主要業務事項:航空攝影、像片基本圖製作、遙感探測、農林資源調查及天然災害調查等。由於航測遙測系統可便捷獲得大面積的地表影像資訊,故於國土規畫、都市計畫、經濟建設、資源調查、農業經營、災害處理、環境監測、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等,其措施之規劃、執行及檢討,皆可引為依據。該所服務對象廣泛、遍及產官學界,為便利各界上網購置所需圖幅,該所建置像片基本圖申購網址─http://map.fb09.forest.gov.tw或http://163.29.188.132;民國93年度該所共售出像片基本圖36,150幅,另增售航空照片及正射影像圖、資等,計71,050份。

(八) 林業文化園區與展示館森林產業由原料生產及加工製造邁向第三產業;原料產業如育林、伐木、製材、熬腦、各種山產等,為林業第一產業,加工製造如合板、人造板、家具、藥品、化纖成品、紙漿成品等,為林業第二產業,林產運銷及零售業、森林旅遊及自然保育等,為林業第三產業。產業非僅屬物質利用與物品製造,近世之「後現代化」有所謂旅遊產業(無煙囱工業)甚至文化產業的觀念與作為。文化產業有一項重要內涵,是即閒置空間(資產、文化財)的再造利用;林業之例、先是有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之設置,近如原大雪山林業公司製材廠的規復,即是東勢林業文化園區計畫中,閒置資產的公益利用,乃以有限經費而發揮一項空間的殘餘價值或其衍生(或創意)的機能,近年復有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等之籌設。臺灣各大伐木林場作業結束後之成為國家森林遊樂區,如阿里山(1976)、太平山(1977)、大雪山(1984)、八仙山(1985)、棲蘭山(1990)等,均為森林產業閒置空間之社會公益利用,亦為林務局所發展之農林產業新經濟及林業創意產業。

林務局早期曾於阿里山及日月潭設立林業陳列館,嗣後花蓮林管處於池南森林遊樂區附設林業陳列館;近年更於林田山與東勢林業文化園區附設林業展示館(後者將來可能發展成為臺灣林業博物館),以「森林學校」概念作為規畫架構。 

(九) 文化性林業資產之經營林業資源保育類法規有「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具有歷史、文化、學術價值之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文化,及自然文化景觀五大類,為文化資產;自然文化景觀者,指產生人類歷史文化之背景、環境以及珍稀之動植物,自然文化景觀因而依其特性劃分為生態保育區、自然保留區、珍稀生物保護措施三類型。

民國93年政府公佈「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學校文化性資產清查作業要點」,農委會林務局依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第一階段應成立清查計畫13單位之一(餘為經濟部中油、臺糖、臺電、台機、台農工,財政部台菸酒、台銀、土銀、合庫,交通部臺鐵,教育部臺大、師大)。規定文化性資產之種類為:文獻、文物、建築設施、社區群落、遺蹟古蹟,工具器物,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專業技術、特殊儀典;林務局循此訂定本屬體系之「文化性林業資產清理作業計畫」,以備整理建構及永續經營之張本。

行政院文建會為推動臺灣文化及自然景觀登錄「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民國92年初邀約國內外學者專家,評選出臺灣12處「世界遺產潛力點」,其中林業資產二項:阿里山森林鐵路(人文遺產)與棲蘭山檜木群(自然遺產),餘亦為太魯閣與玉山國家公園等。民國92年12月嘉義縣政府委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籌辦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世界人文遺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之世界文化遺產有2條登山鐵路列名在先:(1)1998年登錄之Semmering Bahn RR, (2)1999年登錄之Darjelling Himalaya RR。
 
瀏覽人次:4100 最後更新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