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第八節 光復初期總結(1945-51)

:::
一、關於國有林施業
  1. 本局經營國有林野面積1,502,136公頃,編成四十事業區;自民國36年起進行輪迴檢訂,36、37年檢訂文山、太平山二事業區98,879公頃,38-40年檢訂八仙山、埔里、巒大、竹東、大溪、竹山等六事業區217,205公頃;工作人數17-22人,年均工作日數42.25 年人日(3,971日/94人)。
  2. 民國35-40年間砍伐面積自610-9,114公頃,年均4,729公頃(因受五年不伐木之制約),低於日據時期(1922-41)年均15,767公頃(最高1942年之40,894公頃,最低1930 年之8,229公頃)。

二、關於全台造林
  1. 台灣光復時據報,荒廢之林地面積約20萬公頃(顯然低估,應約50萬公頃)。
  2. 民國35-40年間造林面積自2,187-22,139公頃,年均13,124公頃,接近日據時期(1922-41)之年均12,735公頃(最高1942 年之25,321公頃,最低1,936年之8,530公頃)。
  3. 光復初期造林投資,民國36年僅有海岸林之極少量造林,37年增加經濟林、森林治水及保安林造林,38年再增加耕地防風林造林,39年僅從事經濟林、森林治水及保留地造林,40年較38年更增電源林、公私有林(亦大宗)及租地造林等項目,歷年概以經濟林造林為大宗;以民國40年為準,經濟林所費1,529,608元占全部造林經費3,601,133元之 45.5%,公私有林造林所費占27.9%,本(40)年撥付造林經費較37年高243倍,主因舊台幣貶值。
  4. 日據時期林業經費為統收統支,造林作業不受經費限制;光復後,歷年均依照核定分配盈餘數額繳庫。

三、關於森林保護
  1. 民國34-40年間,林野被害面積合計60,128公頃,年均8,590公頃,最高35年為43,984 公頃(73.15%),最低39年為966公頃;日據時期(1927-41)之年均為4,634公頃,最高1929年為13,561公頃,最低1941年為164公頃。
  2. 民國37-40年間,鄉鎮護林協會會員由15,085人成長至25,158人,年均19,524人。森林警察員額,於民國39、40年各為94人。

四、關於林產處分
  1. 民國36-40年間開放民營面積自218-2,427公頃,年均1,763公頃;民國35-40年間本局直營面積自271-1,290公頃,年均572公頃。
  2. 民國35-40年間開放民營砍伐自31,189-335,770,年均213,092;本局直營砍伐自 39,587-321,740,年均179,184。
  3. 民國36-40年間處分採伐竹材,自242,517-1,247,214枝,年均719,881枝。

五、關於直營伐木
  1. 民國35-40年間伐木材積(立木)自39,587-321,740;年均179,184;日據時期(1915-44)年均伐木材積236,377,最高1941年為370,982 ,最低 1920 年為132,574 。
  2. 民國36-40年間造材材積(原木)自53,571-197,366;年均 128,631,造材率62.10% ;日據時期(1915-44)年均造材材積138,954,最高1941年為233,732,最低1920年為73,795,造材率58.8%。
  3. 民國37-40年間集材材積(原木)自106,597-188,628;年均131,205;集材多於造材材積,係清理搬出民國36年以前之造材木。

六、關於木材產製
  1. 民國36-40年間,本局直營預定生產量自115,722-168,669,年均132,592,35-40年間實際產量自81,972-157,586,年均105,461 (79.54%),日據時期(1914-44)實際之年均產量95,548,最高1943年為192,473,最低1920年為45,855。
  2. 民國35-40年全台原木生產量,35 年為113,157,36 年147,105,37 年300,785 ,38年246,794,39年326,689,40年419,405,年均 288,156。
  3. 民國36-40年間,製材作業之山地製品(五廠)自5,068-18,424,年均11,113 ,日據時期(1930-41)年均2,210;平地製品(八廠)自18,914-25,198,年均21,809 ,日據時期(1930-41)年均11,122;合計製材(十三廠)自25,325-43,622,年均32,923;日據時期(1930-41)年均13,332,最高1930年為20,341,最低1941 年為6,776。

七、關於木材配銷
  1. 台灣向為木材進口地區,日據時期(1920-41)年均淨進口材積333,293,光復後初期木材進出口實績幾無。
  2. 戰後復員百廢待舉而物資匱乏,本局配售木材價格恆較市價低15%-30%;本局供應木材成本單價所占銷售單價之比率,民國37年為83.90%,38年為87.65%,39年為54.64%,40年為44.48%。
  3. 民國36-40年間,本局配售原木材積自51,852-102,700,年均67,765;日據時期(1926-41)年均74,659。配售製品材積自13,229-34,403,年均21,459;日據時期(1926-41)年均15,598。
  4. 民國35-40年間,本局配售鐵路枕木15,500-326,415根,年均165,735根,或1,035-18,275,年均8,473;日據時期,未實施枕木配售。
  5. 民國40年3-12月間,本局拋售木炭130萬台斤(相思炭),為當年能源市場舒困略盡棉薄。
  6. 以日據時期1937年(民國26年)之木材(中等扁柏材)價格指數為100,物價指數為100,材價占物價指數比為100;則民國36-40年間材價指數自24,553-41,620,313漲價 1,695 倍),物價指數自45,601-58,941,600(昇高1,293 倍),材價漲幅高於一般物價約 30%,但如溯至1937年之基準(100),則材價指數41,620,313僅為物價指數 58,941,600之70.6%。

八、關於人事
  1. 民國38年初,本局員工總數為8,183人(員2,024人,工6,159 人),其中局本部512人(員354人,工158人),各山林管理所2,175人(員772人,工1,403人),各伐木林場5,496人(員898人,工4,598人);民國40年底,全局員工減為7,340人。
  2. 民國36-40年間,各伐木林場月均員工人數自4,135-4,819人,總平均4,796人;按月均原木生產量自7,663-13,132 計,總平均9,180,獲月人均生產量1,914,生產效率甚低。

九、關於財務
  1. 民國36-40年間,平均營業收入與營業外收入之比例為94.76:5.24,營業支出與營業外支出之比例為71.54:28.46;營業收入項目為產成品、製成品、副產品、運輸收入、承託製材收入等,銷貨成本項目為產成品、製成品、副產品、銷出成本、運輸成本、承託製材成本等。
  2. 民國40年之營業粗收入24,616,441元,其分配以比率計(金額因幣值不穩難以憑比):所得稅39.42%,防衛捐11.83%,紅利6.82%, 資本官息8.12%, 原木代金33.80%,粗收入占營業總收入之比例33%;按日據時期(1935-41),年均粗收入占營業收入總額之49%,最高(1939)達54%。
  3. 民國36-40年間,資產結構之負債與淨值比率:36年為69:31,37年為89:11,38年為 83:17,39年為42:58,40年為45:55。
  4. 民國40年底全局財產總值29,769,539元(新台幣,下同),其中局本部1,683,743元,阿里山林場8,495,874元(28.54%),太平山林場10,830,202元(36.38%),八仙山林場3,844,120元,竹東林場2,180,777元,巒大山林場845,079元,太魯閣林場 1,889,744元(另阿里山森林鐵路約值20,000,000元)。
  5. 民國40年底各伐木林場主要生產設備數量:架空索道接長31,998公尺,森林鐵路、軌道 277公里,機關車72台,運材車卡650台,運材卡車33輛,其他各種車輛2,195輛,集材機60座,電動機85部,圓鋸機68部。
瀏覽人次:363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