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森林育樂

:::
一、優化遊憩體驗
(一)育樂場域營運管理
1.森林遊樂區
森林不僅穩固國土、滋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石,一直是臺灣的命脈所在。至今,森林已轉型為兼顧自然生態保育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多目標經營,展現森林所提供的有形和無形多元生態效益。自1965年起,即著手進行國家森林遊樂區之規劃與建設,目前北部地區有太平山、東眼山、滿月圓、內洞、觀霧、拉拉山;中部地區有大雪山、八仙山、合歡山、武陵、奧萬大;南部地區有阿里山、藤枝、雙流、墾丁;東部地區有知本、向陽、池南、富源等,共計19處,皆有不同特色之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秀麗風景隨四季輪替轉換,每年提供約400萬人次之遊憩機會。
為提升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品質及確保遊客安全,除持續更新與維護設施安全,定期辦理緊急救護訓練及演練,消防、衛生及安全檢查,計有16處國家森林遊樂區通過ISO9001認證,太平山、大雪山、合歡山及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另通過國際ISO9001及ISO14001雙認證,且觀霧及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獲得銀級環保旅館標章,樹立起新的服務品質里程碑。
為提供民眾多樣化的戶外遊憩需求,及強化國家森林遊樂區環境教育功能,依據各國家森林遊樂區之自然、人文資源特色規劃發展主題旅遊活動,並結合鄰近之社區、產業,規劃推動生態旅遊遊程;另透過平面、電子、廣播等媒體,辦理主題性行銷活動及強化國家森林遊樂區環境教育功能,並建置「台灣山林悠遊網導覽網站」,提供國人及外國遊客最佳資訊查詢管道與數位學習平臺,引導民眾悠然體驗森林生態旅遊。
2.平地森林園區
2002年起執行平地景觀造林,為多元運用平地造林成果,選擇面積1,000公頃以上、海拔500公尺以下,具景觀資源、交通易達、鄰近遊憩景點及地理環境等條件,設置3處大型平地森林園區。
2009年選定花蓮縣大農大富、嘉義縣鰲鼓、屏東縣林後四林等3處台糖公司農場,以低密度開發、低商業性及低碳為主要核心價值,並依所處環境條件與特色,分別打造多元體驗的樂活、濕地保育與大武山低海拔生態為主題之平地森林園區。自2011年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2012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及2014年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開園後,3處園區融合在地人文特色,結合再生利用綠色思維,除成為自然生態、鄉土人文等環境教育學習場域,亦具有研究平原生態演替、景觀風貌變遷、濕地保育及森林碳匯效率之效益,透過環境創意產業之發展,帶動在地產業永續經營。
3.自然教育中心
2005年7月修正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正式將環境教育納入森林育樂之重要目的,於轄下森林育樂場域設置8處自然教育中心,導入專業人力,系統性發展課程方案,提供戶外教學、主題活動、專業研習、特別企劃等服務,並配合環境教育法的施行,成為臺灣最完整的森林環境學習網絡,且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相關成果亦獲得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國家永續發展獎及國家環境教育獎等肯定。
本署自然教育中心以「師法自然,快樂學習,共創永續」為宗旨,以「促進公眾參與永續森林經營」、「發掘與傳達在地的環境倫理」、「成為國際推動環境學習之典範」為10年(2022-2031年)願景,具體實現「永續林業•生態臺灣」的核心價值。
4.生態教育館
本署為推動自然保育觀念及行動,發展生態教育館系統作為大眾認識臺灣自然環境及保護(留)區相關資訊的窗口,並落實在地保育工作的行動平臺。於保護(留)區鄰近地區規劃設置8處生態教育館,分別為紅樹林、火炎山、二水、大武山、瑞穗、南澳、員山及阿里山生態教育館。功能包括強化保護(留)區經營管理及保育業務之推動據點,提供自然保育相關主題特展、網路平臺、導覽解說、影片欣賞及進入保護(留)區行前教育等服務;辦理自然保育相關兒童營隊、親子活動、志工培訓等活動;更擴展至周邊社區進行到校推廣、社區培力、主題研習、建教合作等保育研習。
5.自然步道
自2002年起著手規劃建置全國步道系統,積極辦理規範研訂、資源調查、系統規劃、整修維護、網站建置與宣導推廣等作業,期藉全國步道系統之整合,提供民眾體驗自然、觀察生態、認識鄉土、環境教育、增益健康及休閒遊憩之重要優質場所。
持續對135條國家步道系統與區域步道系統進行優化,設置步道資訊、路徑指示標識、山區通訊點等公共設施,推動大霸、能高、北大武、嘉明湖及其他山區之登山山屋改善,並配合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結合相關單位進行廊道維護,加強遊憩資訊及宣導推廣工作,並串連本局相關育樂場域及鄰近部落等遊憩據點,連結旅遊區帶,發展各類型健行登山體驗路線,逐步建構山林生態旅遊網絡。
(二)森林療癒
森林療癒是以人的健康促進切入,在完善規劃的森林環境中,透過專人引導,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感受森林生命力,使心靈與環境結合(如聽風聲、鳥鳴等),達到身心靈放鬆與自然接軌,體驗慢活式的小眾旅遊型態。透過多元課程規劃,豐富五感、舒解壓力,促進身心靈健康。
自2017年起積極發展森林療癒業務,結合森林活動和嚮導規劃,以提升人們的身心健康,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目前已在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奧萬大、富源、雙流、東眼山、知本等8處森林遊樂區建立森林療癒體驗優先示範場域,建置森林療癒基地,積極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並持續建立輔導機制,於2021年3月30日正式推出「林務局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培訓專業人員規劃符合不同參加者需求及特色之療癒活動,並引導陪伴民眾進入森林,強化體驗成效。並以森林遊樂區為中心,運用環境並結合當地特色資源,積極串聯周邊社區、部落和旅遊產業,透過策略聯盟,將環境教育和森林療癒融入森林生態旅遊,發展各類型森林療癒活動,提振社區部落經濟,維護在地文化。
另透過森林療癒活動,協助私有林林業振興,以「身心健康」為主軸,透過森林療癒讓民眾重新親近森林、認識森林,進而愛護森林。目前已輔導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擁有百年歷史的白蘭古道、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地區、苗栗縣三義雙潭休閒農業區、苗栗縣三義鄉龍騰村、臺中市和平區松鶴部落、臺南市官田區川文山林場、屏東縣春日鄉大漢山休閒農場等7處私有林發展森林療癒。未來持續推動森林療癒產業化,促進私有林地活化與運用,帶動地方產業,並發揮森林價值,使林地能永續多元經營。
(三)林業文化
1.活化歷史記憶-林業文化園區
臺灣的山林,鬱鬱蒼蒼,蘊藏豐富的林木資源,奠定我國的經濟發展基礎,由於當時林業盛興及木材加工與貯放的需求,大多於都市核心區域及火車站毗鄰處興建貯木場(池)及製材廠等設施。然近年來,由於林業政策的轉變,且面臨都市更新與都市發展規劃的需求,現存的有形及無形珍貴資產正逐漸消失,迫切需要加以保存和活化,於考量都市發展規劃及保存歷史空間記憶,秉持「保存、復舊、再利用」的理念,透過新舊融合交互共存,維護臺灣人民共有的文化資產與珍貴回憶。
為保存林業歷史及文化,於2004年間擬定「推動臺灣林業文化園區計畫」,逐年編列經費,從森林文化產業及生態教育等多重向度,同時集結多元資源切入,整合行政體系與民間社會力,分區整建園區設施,自計畫推行以來,已優先整建東勢、羅東、花蓮及嘉義等4處林業文化園區,各園區於林業發展歷程中各具不同機能與發展主軸-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以生態型定位加值「保存林場記憶」、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以生活型定位維護「林業聚落再現」、東勢林業文化園區以產業型定位發展「木藝育成中心」、阿里山林業村及檜意森活村以都會型定位打造「精緻林業品牌」-開創臺灣林業新氣象,期能透過林業文化的保存、活化與創新,透過與在地合作互動模式,凝聚社區意識,提供教育、休閒、創意產業等多元複合文化場域,營造森林生態公園與歷史建物的社區美學。
為加速保存及活化已嚴重損壞之建物,打造特有的臺灣林業文化廊道,於2020年爭取行政院支持編列「林業文化資源保存與整體再發展中長程計畫(第一期)2021-2024年」,以4處(林田山、羅東、東勢、嘉義)林業文化園區、3處(花蓮、豐原、嘉義)林業文化資產、臺北及竹東2處潛力林業文化資源點為核心,透過「整合林業文化資源及建構數位保存」、「林業文化場域基礎設施改善」及「林業文化資產修復與科技防災系統建置」等3方面,執行林業文化資源整合保存及林業文化場域永續經營。逐步導入科技功能,提升資源管理機制,並規劃以林業文化路徑,串聯保存系統網絡,搭配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及深度解說服務,於確保林業文化價值資產得以保存之基礎上,持續引進業者發展文創、木育、餐飲、友善農業等多元化之林業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發展。
2.動態保存-林業軌道
阿里山林業鐵路係日治時期為開採森林資源而鋪設的產業鐵道,鐵路總長85公里,途經熱、暖、溫帶3種林相,自海拔30公尺的嘉義站,一路爬升至海拔2,451公尺的祝山站,集登山鐵路、森林鐵路與高山鐵路於一身,擁有最繁複的鐵道多元性,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2018年7月1日成立專責機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辦理阿里山林業鐵路營運及鐵路周邊文化資產之永續發展,結合林業文化及自然保育,發展優質生態旅遊體驗。
為宣揚阿里山林業鐵路之普世價值及行銷登山鐵路之美,分別於1986年、2013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與日本(大井川鐵路、黑部峽谷鐵道)、瑞士(馬特洪哥塔鐵道、高納葛拉特鐵道)、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道、尼吉里登山鐵道、寇卡西姆拉鐵道)、英國(威爾普蘭菲爾鐵路)及斯洛伐克(切尼赫榮鐵道)之9條鐵道締結姊妹鐵路,持續秉持平等及互惠之原則,結合雙方資源推動相關合作交流事宜。
烏來台車係早期以人力推動,用以運輸林木及生活物資之輕便軌道,後因公路及車輛普及,僅保持由烏來站至瀑布站1.5公里之路線,因烏來瀑布觀光發展遊客需求,於1963年正式開辦客運,隨遊客量日漸成長,於1974年實施機動化,以柴油引擎推動台車,再於1987年於瀑布站開鑿隧道取代原來的轉盤迴轉,沿用迄今。另瀑布站旁設有「烏來林業生活館」於2011年2月4日開館營運,館內展示台車相關圖面及文物,定期舉辦活動,讓民眾近距離瞭解台車歷史。
太平山蹦蹦車正式名稱為「山地運材軌道車」,昔日用於載運原木,運材軌道共鋪設16線,總長度達100多公里,其中茂興線是軌道橋梁最多、最具代表性的路段,從太平山出發,沿線有太平山站、萬石(現稱茂興)、曙、壽、吉野等5個車站,長度約20.9公里,1979年停運後,於1985年重新辦理茂興線軌道修復,並以「蹦蹦車」為名,供遊客搭乘,起站太平山莊,終站為茂興站,全長3公里,1991年11月正式對外營運,是全臺最高海拔、也是唯一位處高海拔的台車。蹦蹦車創造現代觀光台車文化,也保留過去林業生產機具文化,旅客乘坐在開放式的蹦蹦車廂中,鮮黃色彩的蹦蹦車穿梭樹林,鐵橋,沿途欣賞秀麗的山巒疊翠,直接擁抱大自然的氣息,是來太平山最獨特的遊憩體驗。蹦蹦車終點站銜接茂興懷舊步道,全長共2公里,沿途可觀察到7、80種蕨類生態。其中主線步道上打造的空中步道,可從延伸至山谷的觀景臺欣賞遠山景致,還可觸摸、觀察高海拔林木的樹冠,成為遊程新亮點。
二、友善山域活動場域
配合行政院2019年起推動山林開放政策,將山域管理朝「全面開放、有效管理」方向辦理,設定「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責任」等5大政策主軸,積極推動營造友善登山環境措施,於合理且有效的管理下,加強教育宣導,以責任自負為精神,以生態與環境友善、尊重在地文化為原則,簡化申請流程、改善硬體設施,並透過公私協力改善通訊品質、設置簡易路標等,持續提升山岳活動安全,加強對山林使用者的登山安全與無痕山林教育,提供國人登山健行之最佳場域。
此外,透過法規修正,適度管制遊憩人數,維護山岳環境;研訂步道設計規範及解說牌誌系統設計規範,出版步道自然及歷史叢書、地圖摺頁等,提供民眾各類山林及旅遊資訊。另推動無痕山林運動,辦理步道認養、步道工作假期,發展國家步道生態旅遊,推動維護生態環境之理念,創造多元遊憩體驗,帶動山村社區的產業發展。
瀏覽人次:939 最後更新日期: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