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集水區治理

:::
由於臺灣地質年代較輕且位於板塊推擠熱區致地質破碎、地勢陡峻、河短流急等內在條件劣勢下,又遭逢颱風、豪雨及地震等外在不利因素,尤其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大趨勢中,易有短延時強降雨等惡劣天候,內外在條件因素加總下,常造成位於集水區上游的國有林地發生山崩、地滑、土石流、堰塞湖及大規模崩塌等不同型態的土砂災害,並影響中、下游民眾生命財產與公共設施的安全。歷年來辦理治山防災工作之原則,係以「治山」為本,來加強流域整體「防災」的功能,期達成「防災森林」的目標,以保護中、下游鄰近聚落、公共設施等保全對象,並採取「整體治理規劃,分期執行檢核」、「加強工程督導,提升治理品質」、「持續監測預警,落實防災應變」、及「精進治理工法,確保生態友善」等4項執行策略,即以「整體」、「防災」、「品質」與「生態」的原則,推動國有林地治山防災工作。
一、集水區防災治理
(一)整體治山防災
國有林治山防災工作以集水區整體治理調查規劃、防砂工作、崩塌地處理及維護與突發性災害緊急處理為主,以集水區上、中、下游整體治理為思考邏輯,會同治水相關權責單位進行整體調查規劃,將國有林地劃分集水區為單元進行災害危險度評估,優先聚焦國有林地中、高危險區域加強重點治理,逐年滾動式檢討各集水區治理優先順序,並依據治理需求等級,分年編列經費進行治山防災工作,以達減少土砂災害、降低洪患規模、加速國有林地水土資源復育之目標。
(二)國有林工程施工品質管理
加強國有林工程施工品質管理,提升公共工程之品質,建立有效之品質管理系統,除依循主管機關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所訂定公共工程三級品管制度加以落實外,本署針對多樣化屬性工程包括歷史建築、軌道、步道、山屋、平地森林園區、森林遊樂區與林業文化園區之設施營造、治山防災、林道維護,特聘請各專業領域專家擔任督導委員,並鎖定高風險工程(低標比、進度落後、工安事故、高金額)優先納入施工品質督導,以即時矯正錯誤與缺失,提升施工品質,提供全民優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三)防災應變管理
提升國有林整體防災應變能力,加強災前整備、災中應變及災後復建為重要工作。本署完善執行航遙測影像預判致災熱區、預布搶災開口契約的人力與機具於熱區、各分署針對易致災河川流域成立防災聯繫平臺以串聯上中下游災害聯防能量、舉辦防災講習及演練、汛期在建工程及重點防汛工程加強防災整備與應變措施,林道排水疏通改善,並於每年汛期前召開防汛整備會議就前述災前整備工作全面性盤點檢討;並於颱風豪雨期間,配合本署緊急應變小組之開設密切監控災情進展,視災情輕重,進行搶災搶險工作。於颱風豪雨事件後,立即派員清查相關災情,並緊急取得航遙測影像,掌握重點集水區崩塌情形與土砂生產變異,據以執行緊急處理及災後復建工作。
此外,為強化國有林地內堰塞湖災害發生時整體應變與處置效率,訂定「堰塞湖應變標準作業程序」,提供快速研判堰塞湖規模、成因與影響範圍評估等基礎工作之依據,同時建置「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測系統」,以「監測自動化」、「應變即時化」、「資訊公開化」、「通報主動化」等方式,來處理國有林堰塞湖防災與應變工作。
另針對2022年新增為災害防救法法定災害的「大規模崩塌潛勢區」,進行風險評估,執行高風險潛勢區風險管理,綜合各種監測及調查結果訂定防災警戒值,即時提供地方政府作為執行災害疏散避難之依據,以整合防災應變;並研擬減災工法來減輕崩塌滑動誘因,以降低崩塌發生影響,健全大規模崩塌災害防救機制。
二、林道管理
(一)林道管理維護
林道是臺灣林業經營之動脈,提供造林、保林、育林及森林更新作業,森林生態旅遊、取締盜伐盜獵,以及森林火災、山域災難之防救等所必須通行道路;亦為沿線聚落居民、山區農林產物等物資運送,或國防軍事通行之交通道路。考量林業經營整體需求,每隔3年進行林道資料調查更新,並得因天然災害、交通安全、森林遊樂、生態保育、保林育林、林政管理等因素,評估林道之存廢、封閉或調整。本署目前現有林道81條,總長1,634公里,其中主要林道15條278公里;次要林道35條923公里;一般林道31條433公里,由本署所屬各分署進行林道經常性維護與改善,橋梁構造物檢測維修,以及災害復建等工作,以維持林道原有效用及用地完整,增進基本行車安全,並振興推廣林產業及健全森林發展。
各分署就所轄林道,按本署維護管理機制,定期進行一般巡查與特別巡查,規劃辦理改善與維護工程,包含路基、路面、邊坡、橋梁、排水設施、行車安全、動物通道等設施改善,並進行縱橫排水溝清理、刈草、清除崩落石、路面修補等維護工作。
(二)橋梁安全維護管理
行政院於2020年7月21日定頒「橋梁維護管理作業要點」,以健全橋梁維護管理制度,本署基於橋梁養護管理機關權責,訂定本署橋梁維護管理作業考核要點,執行考核各分署轄管之車行橋梁、人行橋梁及鐵道橋梁等養護情形,督促各分署落實所管橋梁之檢測、維修及補強工作,並將橋梁基本資料、檢測及維修結果,登入橋梁管理資訊系統,以確認橋梁養護工作落實情形,維護橋梁及公眾通行安全。
三、國有林工程生態友善機制
為降低國有林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衝擊,近年積極發展生態友善機制,以加速生態復育,盡可能保全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間。自2016年起著手推動「國有林治理工程生態友善機制」,由重點工程先行試辦,並於2018年適用於所有工程均需以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生態手段,辦理工程各階段評估工作。本機制為永續精進深化,採取四大推動策略「深化執行-工程全生命週期實施、生態專業全程參與、成立工作圈務實運作」、「多元溝通-資訊透過專屬網站全程公開、公眾密切參與、出版專書向下紮根、社群媒體分享經驗」、「注重生態思維-集水區系統性生態資源調查、工程人員生態智能培力提升」、「融入工程體系-契約圖說詳予規範、納入三級品管制度」等11項完整配套措施。2023年檢討機制多年執行經驗進行流程之優化調整,將山屋、軌道等多元類型工程納入適用範圍,並配合更名為「林業保育署公共工程生態友善機制」(第三版),更務實尋求防災治理與生態保育的平衡與雙贏。
瀏覽人次:432 最後更新日期: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