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99年度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帶營造複層林相方法之研究

:::
計畫名稱99年度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帶營造複層林相方法之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9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宜蘭大學(負責人:江彰吉 校長)
計畫主持人林世宗
計畫執行時間99年06月-99年11月
研究經費790仟元
  • 計畫目標:

      針對宜蘭縣境內鄰近海岸防風林之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無尾港海岸),研究現有海岸防風林之結構現況及生育地特性,探討於現有木麻黃林帶孔隙及林下栽植營造複層林相、對於樹種之選定、造林材料之選擇、苗木培育管理及健化、社區參與等面向,探討適於當地營造複層林相之造林方法,並瞭解社區對於作業方式及樹種選定之意見,及辦理社區之育林、育苗技術講習,期透過政府機關之努力並結合社區居民參與協助,共同建構海岸防風林營造復育及維護管理之模式。
  • 研究成果:

    1. 執行成果摘要:
      1. 林分結構現況及土壤環境調查
      2. 苗木栽植試驗
      3. 直播試驗
      4. 社區說明會、深度訪談及問卷設計
    2. 討論
      1. 經調查目前蘇澳大坑罟海岸防風林之主要組成樹種種類僅有9種,組成種類較單純且多屬先驅型樹種,其中木麻黃、小葉桑、銀合歡三樹種合計佔全林分結構總株數83.61%,但平均胸徑小葉桑為4.27cm,銀合歡為4.47cm,木麻黃也僅有7.68cm,且三種樹種之平均樹高均在5m以下,整個林分高度相當低。本區原為木麻黃造林地,但目前木麻黃僅佔全林分結構44.13%,且其中形質不良木比例高達19.41%,為儘速復育為複雜多樣的健全林相,亟需以人工加強造林方式促進形成複層林相。有關造林選用樹種,仍須持續觀察其適應性及生長情形,但此區已有銀合歡入侵之情形,不論以栽植、或直播之造林方式,都應考慮編列撫育除草並除去銀合歡苗以減低對目標樹種之競爭。
      2. 苗木栽植試驗所選用於頂寮苗圃培育之5種海岸造林樹種,木麻黃於出栽時已經過修剪及切根,瓊崖海棠因於苗圃培育時間過久達2年以上,根部已有盤根現象,苗木品質不佳可能對成活率及生長量造成影響。有關各樹種於苗圃作業培育適合的時間長短,及如何與造林季節之配合,以避免培育後留床過久,仍需進一步調整修正。
      3. 栽植試驗區內目前之苗木整體存活率最高為黃槿之79%,其次為水黃皮、楝樹之66%及65%,瓊崖海棠之存活率為56%,木麻黃則整體存活率僅有11%,木麻黃之存活率表現偏低。
      4. 各樹種於八條栽植樣間之平均存活率,黃槿在六個樣帶區之存活率達80%以上。水黃皮則於六個樣帶存活率在60%以上。瓊崖海棠在C、G兩樣帶存活率達60%,而E、F、H三個樣帶之存活率更在84%以上。楝樹之存活率在B、G、H樣帶較低約在45%,在C、E、E、F四個樣帶存活率為62%至90%,但楝樹在第一線之A樣帶中,也有63%之存活率。而各條樣帶中以樹高相對生長率分析,相對生長率較高之樹種為水黃皮,楝樹及黃槿,栽植6個月後,楝樹平均樹高淨生長量可在80cm以上。黃槿平均樹高淨生長量可達53cm。但有關第1、2線海岸樹種之界定範圍及適用樹種,仍不易判定,且因目前生長調查僅持續半年時間,栽植存活苗木雖已歷經夏季高溫、乾燥、暴雨等惡劣條件,但後續仍將受嚴酷之長期東北季風吹襲,有關本區栽植樹種之生長,仍待進一步收集資料釐清。
      5. 參考蘇澳氣象站歷史氣象資料,試驗區於每年9月、10月之月降雨量常在600mm以上,很可能經常性因颱風及豪雨氾濫造成海岸沙灘中間沙丘地勢低窪處淹水情形,且深度可達30公分以上,這可能是目前孔隙部分林木生長不良的重要原因,本區選用造林樹種應考慮耐澇能力。
      6. 召開說明會及進行社區幹部深度訪談結果,社區成員普遍共通意見為:
        • 林務局在實施計畫前若能先告知社區,讓社區知道林務局在進行哪些計畫,在進行作業前,利用說明會的方式和當地社區做一溝通管道,讓社區居民能充分發表意見,爾後進行該計畫時也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及協助,社區也會幫林務局照顧這些林木。
        • 居民開始有意識到海岸林對我們社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家也都很願意參與維護的工作,社區的居民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比較瞭解,若能撥給社區一些經費,社區成員也很樂意參與除草、除蔓、林地巡視的工作,而且會很賣力為了維護社區而努力,應該可以把海岸林交給社區來管理會比政府來做還要好。
      7. 於說明會議後續個別對各社區重要人士進行深度訪談,瞭解說明會與個別訪談各社區對海岸林營造看法之異同,初步發現各社區對海岸林營造之認同度並不一致,社區不一定認為海岸林深具重要性,經將訪談資料匯整後發現可能與社區距海遠近有關,所以大坑罟地區相較之下較為關心海岸林之情形、反應也較為熱烈。經由訪談結果初步設計問卷,之後將藉由問卷調查一般民眾與地方重要人士對海岸林營造之看法異同處,期望後續將藉由問卷調查的方式?得到?多居民的意?與想法,以做為深入訪談結果的佐證,並期能將說明會、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整?結合後,提出適合大無港地區海岸林營造之方式。
    3. 建議
      1. 本區今年度造林工作進行栽植時間約為4月份起至5月下旬完成,而依照蘇澳氣象站資料,本區月平均降雨量最低月份在每年4月至9月,造林栽植後適逢年度最乾旱高溫季節,可能影響苗木存活。另雖然造林承包合約內編列撫育澆水措施,但海岸砂質地保水性差且造林面積達數公頃,以人工澆水方式效果可能有限,建議以調整造林進行時節配合雨季進行,應可事半功倍。
      2. 本次所選用苗木,性質仍有改善空間,建議苗圃對於各種培育苗木應建立生長基本資料,並配合樹種特性及預定造林作業時機,調整育苗時程,或選用適當規格之容器,並應注意切根、移動等育苗措施、提高苗木品質。
      3. 本研究初步利用舉辦說明會方式說明計畫內容,邀集社區重要人士、政府機關及學者參與,瞭解大無港地區海岸林之歷史、各社區對海岸林營造想法及居民參與海岸林營造之意願,透過說明會讓與會人士面對面交流,地方人士反應良好且參與會議情形踴躍,社區對政府機關執行造林計畫多持肯定態度,但也期望造林前應充分溝通說明作業方式,並對樹種選擇、地理歷史環境等資料提出深刻的補充與意見,建議爾後於地方進行研究或造林作業進行前,可多利用類似說明會的方式和當地社區做一溝通管道,讓社區居民能充分發表意見,爾後進行該計畫時也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及協助。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已建造多年,本處亦逐年辦理海岸林復育工作,以期加強穩定臨海社區環境的功能,然而長期的海岸環境與氣候效應,對防風林的衝擊導致劣化現象,相對危及自然環境及鄰近社區,社區區居民對此亦相當重視。
    本研究有助於瞭解針對海岸造林工作於防風林孔隙及林下栽植營造複層林相時,對於樹種之選定,造林材料之選擇之具體成效,並探討苗木培育管理及健化、社區參與等面向,研究更適於當地營造複層林相之造林方法,並結合對鄰近社區居民進行訪談調查對防風林的認知與參與,以探討共同建構海岸防林營造復育模式與可行性,未來更可供本處研擬防風林復育經營策略之參考,有利本處海岸林復育技術之改良,為健全造海岸林生態之重要課題。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帶營造複層林相方法之研究 doc doc 檔案大小:63023KB 下載次數:573 pdf pdf 檔案大小:3372KB 下載次數:1107
回列表
瀏覽人次:155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