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第四節 林產事業

:::
台灣林產物之處分,實始於1898年。1910年殖產局林務課設立阿里山作業所,啟動台灣近代化而大規模之官營伐木事業,垂80年之久(1910-89)。

日據 50 年間,關於森林主副產物之處分可分為四期:

(一)1898-1914之十六年間為混亂期,是期政權初變,官有與民有森林界限未判明,管理與取締未澈底;有數據之正式紀錄始於1903年,是年起施行樟腦專賣。1903-14之12年間共獲林產物處分收入1,623,709圓,其中以製腦樟樹為主占65%,一般用材與副產物僅占35%。

(二)1915年起以全島林野調查完成,公私界限劃定,自此管理加強,取締有據。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8),日本工業趁機發展,其鐵道枕木、工廠建築、船舶修造等所需木料,大量取給於台灣,於是濫施採伐,是為第一次濫伐期;迄1921年之七年間獲林產物處分收入1,560,571圓,其中製腦樟樹僅佔27%,一般用材及副產物收入佔73%。

(三)1922年起,因台中州臨時施業案之編成以及1925年以後各事業區施業案之陸續編成,次第實行,基於伐植平衡原則而作有計畫之伐木與造林,乃進入林業經營之正軌時期,計有廿一年(1922-42)之久。1935 年起樟樹處分式微,不另立紀錄而併於一般用材統計,此廿一年間共計處分收入19,929,609圓,其中9,415,399圓(47%強)為最後一年(1942)所獲,蓋與戰時通貨膨脹有關,且該年處分材積亦高達1,067,300。

(四)1943年起,日人陷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3-45),經濟日趨枯竭,不惜涸澤而漁,是為第二次濫伐期;所有伐木事業悉交由官商合資或純粹日資之會社經營,是年(1943)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三處出材已各近20萬,各為歷年最高出材量;軍用材並得由軍方自行委託業商採伐供應,處分材積及金額均無紀錄可稽,但據推測 1943-45之三年間,年均立木伐採量應各逾100萬。

總計日據台灣1912-45之卅四年間,所有處分立木材積為17,340,564,年均510,017 。以此為基礎,1918-45之28年間原木之年均生產為297,642,24年之年均輸出量5,466 ,23 年之年均輸入量306,150,28年之年均消費量447,661,23年之年均入超量 300,914,每人年均消費材積0.177-0.011。又1922-45之廿四年間,民營製材廠年均生產製品219,757,最低為1930年之55,736,最高為戰時1945年之928,771。

日據時期,台灣紅檜、扁柏為運銷日本國內之主要樹材;進口方面,大陸福州杉、日本吉野杉及北海道日本松、美西花旗松,均以價廉而充斥台灣市場。自1912-45年間,各種木材之輸入值計218,434,448圓,輸出值計51 ,365,183圓,入超計167,069,265 圓。1914-24 及1931-39之廿二年間,台檜原木及製品換算原木材積輸日量378,642,占同期總輸日量 540,967之70%,年均17,211,其中1923年最高達51,192,占當年總輸日量58,823之87%。

自1912-45年間,年均薪材生產量360,520,人均消費量0.075;年均木炭生產量 43,978,780公斤,人均消費量9.2公斤; 年均森林副產物產量,1921-28年間為18,194公噸,1929-43年間為553,744公噸。

樟腦與腦油為台灣特殊產品,其產量恒占全球70%,重要林產品中樟腦及腦油恒為出超,木材及紙製品恒為入超。1896-1926年間,樟腦在總收入中所占比率為15.2-8.5%,1900-01二年則各占28%為極盛期,其後式微;林業收入比率則於1915年而後頗有成長,與樟腦合占全年總收入之12-20%。1930年代世界賽璐珞工業興盛,台灣樟腦供不應求,而德國人造樟腦亦適時應世,台腦遭逢競爭壓力;1942年太平洋戰起,台腦國際銷路封鎖,而軍事需要濫伐樟樹,原料與市場兩失,台灣樟腦事業因以就衰。

台灣林產事業依存於日本者既深且鉅,誠如日人矢內原忠雄教授所言:「台灣對日本賣出檜木而買進松杉」;當年日台間貿易鐵則:「同類商品,凡上等品均供給日本,凡下等品均日本供給」,是即帝國主義與殖民屬地之經濟模式,各種樟腦製品均運集日本以抗衡歐美市場;「工業日本、農業台灣」,乃是日本統治台灣之基本經濟政策。
瀏覽人次:343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