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

100年度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帶複層林營造方法蘇澳大坑罟先驅試驗(2/2)

:::
計畫名稱100年度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帶複層林營造方法蘇澳大坑罟先驅試驗(2/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0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宜蘭大學(負責人:趙涵捷 校長)
計畫主持人林世宗
計畫執行時間100年06月-100年11月
研究經費800仟元
  • 計畫目標:

    本研究計畫自2010度已開始進行,屬第2年延續性計畫。研究目標針對宜蘭縣蘇澳鎮大坑罟地區(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北端海岸)之木麻黃海岸林,調查其結構現況及生育地特性,探討於現有林帶孔隙及林下栽植以營造複層林,自樹種選定、造林苗木之選擇、培育、社區參與等面向,建立適於當地營造複層林之育林技術,並藉由辦理社區說明會,瞭解社區對於樹種選定及造林作業方式之意見,期透過政府機關之努力並結合社區居民參與協助,共同建構一套海岸防風林營造復育及維護管理之模式。
  • 研究成果:

    1. 執行成果摘要:
      1. 本區現存海岸林分組成、結構及土壤性質分析。
      2. 營造海岸複層林適用樹種之栽植、生長及適性調查。
      3. 海岸林樹種種子採集及直播更新試驗樣區設置。
      4. 舉辦社區說明會、進行社區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
    2. 結論與建議:
      1. 目前蘇澳大坑罟海岸防風林之主要組成樹種種類僅有9種,組成種類較     單 純且多屬先驅型樹種,2010年7月調查林木計562株,推算全林分林木密度為910株ha-1。本區雖為30年生木麻黃造林地,但目前木麻黃僅佔全林40%,其它主要組成樹種包括小葉桑、銀合歡、血桐,合計4種佔全林91.6%。2011年8月調查林分密度已降低至805 ha-1,1年間林木枯死數量增加11%,且此種情況尚係於2010及2011年間本區未曾直接遭遇颱風侵襲下之自然演變,可見防風林劣化情形之嚴重,為儘速復育成複雜多樣性的健全林相,亟需以人工加強造林方式促進形成複層林相。
      2. 一般造林作業通常需配合於雨季進行,臺灣北部地區之造林適期約在1~3月。本區營造複層林栽植作業,原訂於2、3月間進行栽植,但實際造林工作因預算核准、發包執行等程序,已延遲至3月底開工,實際完成栽植工作已於5月下旬。一旦梅雨季節缺乏降雨,可能造成嚴重水分逆境,影響苗木存活。依據本區氣候資料,每年9月直至翌年2月為降雨量相對較多之月份,因此倘因配合行政作業程序,無法於1-3月造林,亦可考慮於每年10月份之後進行栽植造林工作,應可減少水分逆境的干擾。
      3. 2010年本區先後受到凡那比(FANAPI)及梅姬颱風(MEGI)外圍環流降下豪雨,尤其2010年10月22至22日梅姬颱風侵襲期間,帶來單日最大939公釐、及3日累計超過1400公釐的充沛雨量,造成蘇澳地區發生嚴重災情,試驗區內地勢低窪地區亦氾濫積水達1個月之情形,經比對蘇澳氣象站歷史氣象資料,自2007年至2009年3年間,本區9月、10月之月降雨量約都在600mm以上,且除2010年10月間颱風豪雨帶來1800mm以上之月降雨量,在2009年10月之月降雨量也高達1600mm以上,因此本區於每年9至11月間均為降雨量充沛期,可能經常性會有海岸沙丘地勢低窪處氾濫的情形發生,因此有關栽植造林選用樹種及空間配置,除需考慮存活率及生長表現外,於海岸後砂丘易氾濫地區必須考慮選用耐澇樹種。
      4. 苗木栽植試驗所選用於頂寮苗圃培育之5種海岸造林樹種,木麻黃於出栽時已經過修剪及切根,瓊崖海棠因於苗圃培育時間過久達2年以上,根部已有盤根現象,苗木品質不佳可能對成活率及生長量造成影響。有關各樹種於苗圃作業培育適合的時間長短,及如何與造林季節之配合,以培育健壯苗木,建議應於各苗圃針對常用樹種進行生長試驗,進一步調整修正各種苗木之育苗時間、並配合速生樹種選用較大容器,增加根系生長空間。此外在任一苗木群體中,總是有一部分質量好的苗木和一部分質量較差的苗木,因此,苗圃生產應是樹種特性生產比需求較多數量苗木,或提高不量苗木淘汰比例,以符合一定質量標準,提高栽植成活率。
      5. 栽植試驗各條樣帶中苦楝、水黃皮、黃槿三樹種有較佳之存活及生長表現,此三樹種均為原生樹種,且在鄰近之濱海地區宜可常見生長健壯之大樹並生產大量種子,如能繼續撫育成林,有機會促進演替為可天然更新之海岸林分。
      6. 在直播試驗中於未撒播種子的對照組中有紀錄到木麻黃幼苗274株,並在該防風林環境中發現有天然更新的木麻黃苗木,檢查苗木根系情形,大多屬於根萌或是倒伏木麻黃幹萌所形成,少見天然下種更新苗木,這些天然下種更新苗木多出現於孔隙地,據調查在孔隙地之天然下種種子之發芽、存活率亦最佳。直播種子之木麻黃幼苗死亡主要為乾旱所造成,而覆稻處理下可幫助幼苗順利成苗。但試驗地的幼苗均於86天後死亡,且有過低並延長發芽時間現象,因播種時間之雨量不足及溫度過低;建議可以提早播種時間,如至早春或秋末進行,可避免幼苗炎熱乾燥,且增加幼苗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7. 苦楝於35/20℃變溫下可有效提升發芽率及縮短發芽日數,在直播試驗以林下發芽率最佳,為土壤較其它冠層環境濕潤所致,但光照不足使存活率較低;地被處理則以裸土處理下發芽、存活率最佳,應為裸土較高溫並有較大的溫差。於試驗結果以苦楝於此海岸林直播造林具較高可行性。森氏紅淡比直播試驗發芽率僅為2.6±2.8%,存活株數亦低,因此森氏紅淡比不適於此區海岸林環境生長。
      8. 此區已有銀合歡入侵之情形,不論以栽植或直播之造林方式,都應編列撫育除草並除去銀合歡苗以減低對目標樹種之競爭。
      9. 經辦理社區說明會,社區幹部深度訪談結果,及對社區成員問卷調查結果,在實施計畫前若能利用說明會的方式和當地社區做一溝通管道,讓社區居民能充分發表意見,爾後進行該計畫時也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及協助。居民也意識到海岸林對我們社區的重要性,也很願意參與維護的工作。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本研究實際瞭解宜蘭大坑罟地區海岸防風林劣化變遷情形,對於本處擬定復育造林計畫以儘速形成健全複層林相有所助益。
    2. 對於現行海岸造林樹種之選擇、栽植季節、及苗木管理、撫育注意事項等提出具體建議,有利爾後復育造林效果之提升。
    3. 評估幾種樹種於海岸林進行直播造林之成效並提出建議施作方式,提供爾後規劃以直播造林方式營造海岸複層林之技術參考。
    4. 造林作業前配合舉辦社區說明會,對於社區參與面向以社區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瞭解鄰近社區居民對海岸防風林的認知與參與意願,對於本處造林政策之推廣、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及協助,並進一步探討政府部分與社區共同建構海岸防林營造復育模式與可行性,供未來研擬防風林復育經營策略之參考。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100年度宜蘭地區海岸防風林帶複層林營造方法蘇澳大坑罟先驅試驗(2/2) doc doc 檔案大小:3305KB 下載次數:3564 pdf pdf 檔案大小:3023KB 下載次數:1809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9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