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

因應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回復力之研究-維管束植物殘存地點分布與保育策略之分析

:::
計畫名稱因應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回復力之研究-維管束植物殘存地點分布與保育策略之分析
研究類別科技計畫
計畫年度105年
主持機關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學會
主辦單位林務局保育組野生動物保育科
計畫主持人謝長富
計畫總經費1,000,000
一、104年林務局已針對氣候變遷情境完成生物多樣性風險與脆弱度評估模式及因應策略規劃,並完成大尺度之維管束植物地理分布其殘存地點之分析。然而尚未針對可能遭受暖化衝擊之地點及可能受影響之生態系與物種部分,擬定適宜之保育策略與實務方法。 二、因此,本計畫針對下列重點繼續推動相關研究工作: (一)提升氣候推估與預測資料之精度與品質:透過國際研究合作,取得最新之亞太地區氣候推估模式軟體ClimateAP,並經國際合作方式,與國外團隊共同進行ClimateAP之運算校正,提升該模式於台灣地區的預測精準度。 (二)依據已知之長期氣候變遷殘存地點,依植物相特殊性、物種稀有性及專有性、週邊環境潛在威脅等因子,瞭解各殘存地點生態系及物種之保育急迫性,並提出優先次序。重要工作項目有:(1) 植物相特殊性評估、(2) 物種稀有性及專有性評估、(3) 土地利用變遷及環境開發壓力評估。 (三)依據生態系及物種之保育急迫性,提出可能的保育對策及具體作法,並選定2至3個生態系統配合目前已完成之殘存地點優先保育物種名單,以野外實務調查監測檢討該物種清單之適切性,並選定適當案例物種進行實務性的試驗操作。重要工作項目有:(1) 規模大的殘存地點其現狀分布於保護留區系統內,可朝就地保育及維持棲地品質與物種族群之方式管理。(2) 規模較小的殘存地點,缺乏保護留區涵蓋之生態系或物種,應朝向檢討現行保護留區範圍、營造棲地廊道或協助散播遷徙等方式。(3) 已面臨立即威脅及外界強烈競爭之殘存物種(如臺灣柯),將朝向人工協助建立異地族群之方式研提保育建議。(4)分布範圍極度限縮、野外族群極度稀少的物種,極容易因少數個體死亡或棲地流失,即導致母族群數量與遺傳歧異度的急遽減損,建議適宜之遷地保育地點方向辦理。
回列表
瀏覽人次:2740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