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以自然為解方修復濕地生態 多方協力守護臺中海岸陸蟹棲地

:::
202505/02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日前舉辦臺中生態綠網平台會議,聚焦高美濕地周邊陸蟹保育議題,透過公私協力集結中央與地方機關、在地里長、專家學者及NGO,共同研商營造友善陸蟹棲地環境,並凝聚共識,結合「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概念與社區參與,攜手為高北番仔寮(編號1436)防風保安林打造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維護濕地生態、增強洪患管理能力並保護生物多樣性。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張弘毅分署長指出,該分署自110年執行國土生態綠網計畫,針對臺中地區的關注物種與關鍵棲地進行系統性盤點,指認出5條重要保育軸帶,並擬定相應的生態議題保育策略。其中,位於大甲溪出海口南岸的高北番仔寮防風保安林,因湧泉匯聚形成低窪濕地與埤塘,孕育水生植物、陸蟹、兩棲類與鳥類等豐富生物多樣性,是綠網計畫中一處重要的海岸濕地保育軸帶,有高達30種以上多樣的陸蟹種類,包含紅螯螳臂蟹、漢氏東方蟹、毛足特氏蟹等。該分署當年即啟動高美濕地周邊陸蟹議題的跨機關平台會議,深入研析陸蟹面臨的路殺、蟻害、移動阻隔及非法捕捉等挑戰,並探討各機關協力合作的可行方案。
透過多方協作,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與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合作,於番仔寮海堤實施間隔式海堤改善試驗。每20公尺開設一處寬3公尺的堤防開口,將原先垂直式海堤改造為斜坡式結構,總計改善43處,同時結合當地高北社區成立陸蟹巡守隊,投入巡護與斜坡式海堤堤腳雜物清除維護工作。經專業團隊調查,改善後的海堤讓陸蟹越堤成功率超過九成,且縮短攀爬越過堤防耗費時間,使陸蟹得以順利跨越海堤前往海邊釋幼繁殖。
這個成功的經驗振奮了參與的公私協力單位,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邀集農田水利署臺中管理處、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與臺中市政府農業局等單位跨機關合作,偕同東海大學、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及高北里里長,共同實地勘察海堤與農圳對陸蟹移動之影響。針對陸蟹主要跨越的海堤,採分期分段全面斜坡化改善,並針對三面光混凝土垂直護岸造成的阻隔問題,研擬改道分流方案及連結被切割的埤塘群,營造兼顧陸蟹釋幼、濕地修復與滯洪調蓄緩解淹水風險等多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溼地系統,也呼應聯合國以自然為本NbS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的理念。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針對保安林周邊的國有非公用土地,將透過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盤點海岸濕地生態保護重點區域,與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協力,媒合環保團體進行認養與棲地營造,促進政府與民間協作推動自然資源保育,提升陸蟹、水鳥等物種之棲息環境品質。持續深化在地連結與跨域整合,凝聚多方力量,以自然為本、以社區為根,共同推動兼具生態韌性與永續價值的沿海環境治理行動。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24 最後更新日期: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