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走進大自然 探索生態之美
:::

2025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論壇 匯聚山村在地實踐經驗,邁向里山永續價值鏈

:::
202510/15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今(15)日至16日舉辦「2025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論壇」,近150位民眾、部落社區、學術界、民間團體及政府機關代表齊聚一堂,回顧「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自106年至113年的成果,並以四大主題「傳統知識傳承與應用」、「以山林智慧開展永續旅程」、「友善生產到永續價值鏈之實踐」及「林產物多元發展永續共好」進行交流,呈現山村各面向利用的進展,與會者透過13場案例分享,傳達臺灣山村邁向永續的深厚能量。

  林業保育署自106年起推動「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攜手部落與社區,以「里山生態永續經營」與「林產業多元利用發展」為核心,推動森林副產業、友善農業、生態旅遊及林下經濟的多元實踐,不僅維護里山地景與棲地健全,更重建山村知識體系,讓森林與林農、部落居民重新緊密相連,目前已與156個山村合作,平均每年創造700個工作機會,帶動休閒旅遊11萬人次,並增加經濟產值1.4億元,逐步實現山村人口回流與永續發展目標。

  本次論壇邀請第一線在地社區及原住民族代表,分享如何將傳統知識轉化為文化與產業的根基,並透過狩獵文化傳承、山林智慧與社區協作,展現生態韌性。首日以原民傳統智識開場,由高士部落帶來青年回游之路的回顧,從恆春半島古老的排灣族部落出發,走過多元森林產業輔導到家庭農園與民俗植物的調查,成為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重要的基礎。而內本鹿山胡椒學習基地以山林為教室,藉「山上的布農學校」書籍出版,深化社區共識,傳授布農族的生活智慧與永續理念;霧台鄉的案例,則整合阿禮、神山、大武部落經營生態旅遊,並結合林下養蜂、山林養雞、金線連及山當歸等里山根經濟產業,串聯生產、加工與服務,達成產業六級化。

  次日則透過案例分享友善生產到永續實踐,從農田生態系脈絡下,嘗試推動棲地保育融入農作管理,藉由諸羅樹蛙標章及草鴞標章等推動經驗,提升農友農產品附加價值,更呼應國際里山倡議的永續價值鏈。另外,在林產物多元發展面向,來吉山豬部落的綠色品牌「補木」,透過木雕、編織等手工藝品,重新開啟部落耆老傳承森林知識、動物習性的生活連結,展現家族、森林及永續發展的智慧。

  林業保育署強調,我國近六成保育類動物棲息於淺山丘陵至平原的區域,這些地帶同時也是多數山村居民主要生活環境,亦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EPLS)所指的里山地景。山林保育的關鍵不僅在維護棲地與物種,更在於守護依賴森林生活的人們。唯有讓山村社區與部落以永續方式生活與發展,才能確保森林生態系的健全與多元價值的永續維護。透過「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我們讓森林、林農與部落居民重新緊密相連,特別呼應《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強調的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IPLCs)角色:他們不僅是保育的參與者,更是生物多樣性治理的重要夥伴。

  本次論壇不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與在地參與的實踐。透過跨域案例交流與深度對話,與會者共同凝聚持續推動山村綠色經濟的共識。林業保育署將持續與原住民族及在地社區合作,深化社區賦能與跨域連結,讓山村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為臺灣的生態保育與地方永續發展開創新局。

  今明兩天的研討會在Facebook「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粉絲專頁「林業及自然保育署」Youtube頻道全程同步直播活動內容,歡迎參與聆聽與互動,從在地經驗分享中更認識山村,一起支持山村綠色經濟發展、共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114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