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計畫與報告 > 研究計畫成果 > 桶后地區自然生態保育之定位及遊客承載量之評估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桶后地區自然生態保育之定位及遊客承載量之評估 ::: 計畫名稱桶后地區自然生態保育之定位及遊客承載量之評估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6年 受委託機關台灣發展研究院生態暨資源保育研究所(負責人:湯曉虞 理事長) 計畫主持人張明雄 計畫執行時間96年06月-96年12月 研究經費600仟元 計畫目標: 桶后溪資源調查及相關文獻收集。 國內遊憩承載量實施現況與相關文獻收集。 研究成果:包含「執行成果摘要」及「檢討與建議」 執行成果摘要 本計畫將相關法令彙整可分為 生物資源保類(森林法、森林遊樂區管理辦法、森林保護辦法、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漁業法) 二、水資源保育與管理類(水土保持法、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與廢止準則、水利法、河川管理辦法、排水管理辦法、台北水源特定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自來水法、飲用水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法) 三、土地資源管理(區域計畫法、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山坡地建築管理辦法)四、原住民發展(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發展觀光條例、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專業導覽人員管理辦法) 脊椎動物調查 111種物種, 哺乳類動物23種、鳥類47種、兩棲類動物16種、爬蟲類動物16種、魚類7種、蝦蟹類2種。 檢討與建議 桶后溪及其週邊區域的自然保育定位 桶后溪流域的生態資源具有長期研究與監測的價值 豐富的森林與野生動物資源具有深度永續利用的價值 桶后溪現況與資源保育價值尚不宜朝向遊憩休閒方向規劃 桶后溪流域及其集水區應成為「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一環 桶后溪流域及其集水區可朝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規劃 桶后溪魚類資源的永續利用 「封溪護漁」的在地保育管理已成為重要的溪流保育模式 桶后溪魚類資源面臨垂釣壓力 發展在地溪流生態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之夥伴關係 桶后溪遊憩活動與成載量 遊客感受與環境因子紀錄顯示現行管制量屬生態與社會成載量內。 現行管制量已達桶后林道之空間與設施承載量。 發展遊客接駁運輸系統可減少環境污染之影響。 桶后地區不宜再提高遊客乘載管制量。 推動「垃圾不停留」與「無痕山林運動」的宣導。 發展並推動結合生態體驗與輕鬆運動的行程。 桶后溪維護與永續發展之管理權責 經營管理所涉及相關法規競合。 以區域永續的角度發展分工管理的模式。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藉由相關資料調查了解遊憩程載量,做為桶后車輛及遊客人數管制基礎。 回列表 瀏覽人次:147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