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計畫與報告 > 研究計畫成果 > 大甲溪事業區森林防火林帶現況調查及防火樹種功能評估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大甲溪事業區森林防火林帶現況調查及防火樹種功能評估 ::: 計畫名稱大甲溪事業區森林防火林帶現況調查及防火樹種功能評估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6年 受委託機關林業試驗所(負責人:黃裕星 所長) 計畫主持人林朝欽 計畫執行時間96年04月- 96年12月 研究經費920仟元 計畫目標: 進行大甲溪事業區24、27、28、29、32、33、84、85等8個林班之已栽植林木之防火線調查;2.進行大甲溪事業區22、23、37、38林班森林火災跡地及其週邊一般防火線存活植物種類調查;3.依調查之植物種類適時採種、育苗;4.防火樹種與火燒後之適存植物種類進行燃料物理及化學性分析;5.完成現有防火樹種之生長狀況與燃料性質基礎資料庫。 研究成果: 調查結果顯示歷年各防火線上造林之主要造林樹種為楊梅、木荷、青剛櫟,以密植3,000~5,000株/ha方式造林,所有防火線上造林平均成活率77.17%。在具有植生的防火線上所出現的樹種主要是造林選定的楊梅、青剛櫟、木荷等3個樹種,其他樹種屬於天然下種或藉萌芽更新存在,以細葉杜鵑、栓皮櫟最為優勢。火後存活之植物,位於大甲溪事業區22、23、37、38林班,共14種樹種屬於火後存活或天然更新者,其中除台灣二葉松為針葉樹外,其餘13種為闊葉樹。防火線地形平坦處土壤厚度均有30cm以上,土壤厚度層若有30 cm以上之地區,人工栽植造林應無問題。防火樹種之綜合評估依樹種燃燒性、生物與生態性、造林性為主要因素,目前尚無法取得造林性因素,但依樹種燃燒性評估木荷、細葉杜鵑、大頭茶3種樹種屬於較理想的樹種,其中以細葉杜鵑具有的優點最多。依生物與生態性評估仍以細葉杜鵑具有的優點最多,其次是米飯花,再其次是主要的3種造林樹種木荷、青剛櫟、楊梅。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防火樹種之綜合評估仍需樹種造林性之各因子,需進行採種、育苗及造林設計之控制實驗取得,未取得該項資料前,可依已完成的調查結果選擇木荷、大頭茶為喬木型林帶防火線建置樹種,並可搭配米飯花、細葉杜鵑為中喬木與灌木層樹種。 林帶防火線營造應進行燃燒試驗以選擇具耐火潛力之樹種,後續研究宜選擇可適於實際進行此試驗之地區進行檢測。 應針對林帶防火線之造林方式加以設計以加速達成防火功能,因此亟需建立此特殊造林之作業規範。 回列表 瀏覽人次:146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