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100年度國有林地營造複層林之生態造林作業方式之研究

:::
計畫名稱100年度國有林地營造複層林之生態造林作業方式之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0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宜蘭大學(負責人:趙涵捷 校長)
計畫主持人林世宗
計畫執行時間100年06月-100年11月
研究經費790仟元
  • 計畫目標:

    近年來部分租地造林回收及林木經營區造林地,造林樹種由於適應性不佳或遭受颱風干擾等因素,逐漸由其它闊葉樹林木所取代,致使林分生產力降低,必須藉由造林撫育作業恢復林分完整性。本計畫於羅東事業區第66林班之人工林,林相已呈次生林化,林分組成結構雜亂,林木亦多生長不良,致林分生產力低。該林分為林木經營區,為提高林分生產力,採逐步更新方式,以行列疏伐後塊狀混植原生樹種營造複層混合林,經由試驗設計,調查不同行列疏伐寬度栽植樹種生長適應性、留存林木生長表現及生物多樣性,分析複層林營造之成效,以作為後續複層林營造作業之參考。
  • 研究成果:

    1. 執行成果摘要:
      為評估營造複層林之成效,2011年7月於羅東事業區66林班人工林調查原有林分組成結構,該林分於1996年曾栽植烏心石造林,林分現存每公頃僅617.9株,生立木佔70%,其餘林木為受害及叢生及枯立木,受害情形包括頂折及傾斜。以胸徑6 cm 以上林木進行每木調查,上層林木為相思樹及樟樹,但分布零星且稀少,株數百分比約佔4%,其次為烏心石,株數百分比約佔45%,下層樹種包括白匏子、江某、山刈葉等。林分徑級林木分布呈反J形,顯現該造林地逐漸由其它闊葉樹種所取代,在冠層空間分布上,樣區北側有大小不一的孔隙出現,南側則相對較為開闊孔隙,地被多為芒草。
      2011年11月採逐步更新方式,以行列疏伐後栽植原生樹種營造複層林,並持續調查栽植苗木、留存林木及地棲動物多樣性。試驗地約1.8 ha,一區之保留帶疏伐帶寬度分別為20m,另一區為保留帶寬為10 m而疏伐帶寬為8 m。疏伐帶亦保留正常之上木,栽植樹種苗木為烏心石、肖楠及無患子。栽植前對栽植苗木進行形質檢測,RS率在0.6以上,但苗高僅在25~30 cm。
      該試驗地2011年7~9月地棲動物多樣性,隨著時間總隻次數下降,物種歧異度有上升之趨勢。本年度已完成原林分之組成與結構調查,依行列疏伐規畫設置試驗區及栽植苗木篩選調查,並於2011年11月完成疏伐區整治及栽植。
    2. 檢討與建議:
      為進行林木生長空間之調整,以複層林營造方式調整生長情況不佳林分,由行列疏伐方式逐步更新,由疏伐寬度形成孔隙大小,影響更新苗木生長,亦因樹種特性而有所不同。本試驗地在未進行疏伐前,已有大小不一的孔隙出現,雖以行列式疏伐進行林相調整,但光環境會因孔隙之大小而有所變化,可能影響栽植或天然更新苗木之生長及存活表現。本研究行列疏伐寬度分別為8 m或20 m,也就是相鄰木平均樹高之1或2.5倍,行列疏伐條帶為南北向,具孔隙邊緣效應外,栽植苗木之光環境會受與保留帶距離及樹高影響。且樹種特性及苗木品質亦會影響到造林成效。本研究試驗樹種烏心石、肖楠均屬於中-耐陰性樹種,應可作為中、低海拔複層林營造之選擇樹種,無患子則較缺相關試驗研究。栽植苗木經篩選及檢定,3樹種根稍比在0.6~1.2間,苗木細長比在53~70間,闊葉苗出栽規格以根梢比在0.3以上為適宜,苗木細長比則不宜大於100,但苗高略小僅在25~35 cm間,於隔年春、夏之際應加強刈草作業管理。本年度已完成複層混合林營造作業。需繼續調查分析營造複層林作業方式對林分生長影響、栽植苗生長適應及小型動物及昆蟲生物多樣性之影響研究,建立營造複層林技術之評估指標。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以行列疏伐方式分期更新不良人工林形成複層林,建構減低林分干擾之更新作業模式。
    2. 以塊狀混植原生闊葉樹種建構樹種多樣性之混合林並改善林分生產力。
    3. 由栽植苗木之存活與生長評估樹種苗木適應與苗木品質。
    4. 由林分組成結構、生長與地棲動物多樣性建構營造複層林技術之評估指標。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100年度國有林地營造複層林之生態造林作業方式之研究 doc doc 檔案大小:5673KB 下載次數:749 pdf pdf 檔案大小:2033KB 下載次數:2932
回列表
瀏覽人次:2240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