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關門古道東段人文資源調查與遊憩可行性分析計畫

:::
計畫名稱關門古道東段人文資源調查與遊憩可行性分析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0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東華大學(負責人:黃文樞 校長)
計畫主持人宋秉民
計畫執行時間100年08月01日-101年07月31
研究經費880,000元整
  • 計畫目標:

    1. 建構關門古道東段沿線文化資源之數位影像與基礎資料庫。
    2. 建構關門古道東段文化資源維護管理之模式、程序、措施。
    3. 評估關門古道東段進行遊憩利用之可行性與效益。
    4. 研擬關門古道東段之遊憩利用管制措施與規範。
    5. 研擬關門古道東段之解說教育系統與活動規劃。
    6. 擴展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文化資源之深度與內涵。
    7. 為國內古道的文化資源管理與利用立下良好典範。
       
  • 研究成果:珍貴資源的保存與保護

    本研究已為沿線發現之重要資源建立基礎資料庫,目前首要的執行工作便是根據資料庫內容,定期派員逐一清點、監測、記錄,以保存、保護珍貴的人文與自然資源,避免受到人為無意或刻意的干擾與破壞。

    執行上建議與馬遠村居民合作,由村民組成社區巡守隊,定期派員上山進行巡守、監測、記錄等工作。關門古道沿線區域素為馬遠村丹社群布農族人之獵場,許多村民不但嫻熟山區工作,更熟知此山區的出入孔道、資源位置、山區狀況。若能與馬遠村建立共同巡守之夥伴關係,將能對關門古道東段之珍貴資源提供有效的保護。

    步驟一:進一步的史蹟考證與考古研究
    本研究雖已逐一為各個珍貴資源建立有GPS座標、照片影像、文獻史料、口傳歷史等基礎資料,但部分發現瓷器破片的據點如Kai bu ta、2686公尺古道平台等,以及San da na nam、樹木鑽孔等鑿孔痕跡,或是石階、木階、木橋的施作工法等,皆需要專精於考古研究的學者進行更深入的挖掘研究。而古道開鑿後對富源地區發展與居民的影響,以及丹社群布農族人的遷徙歷程與脈絡,仍有大量的史料與田野工作尚待學者進一步的蒐集、考據與分析。

    在考古學方面的研究,建議能與國內專門的學術調查單位合作,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系等,針對有價值的據點與主題進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在歷史學方面的研究,則可與在地的學術單位如國立東華大學合作,除有台灣文化學系、歷史學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等相關專業科系可進行專業調查研究,其地利之便也更能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與口訪記錄。

    步驟二:文化資產的登錄與法制化
    關門古道為清朝政府治台期間,最後修築的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開山撫番道,其歷史價值與意義實不亞於已登錄為國定古蹟的清八通關古道。然而森林法中對於文化資產的保護、維護與管理方面較無詳細的條文規範,更缺乏可供遵循的操作手冊或執行規範作為基層承辦人員在業務執行上的依據。為能妥善維護珍貴的人文與歷史資源,應參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文化資產的登錄與相關法制化程序。

    依照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分類,古道的資源類型比較適用登錄為「文化景觀」之類別。因登錄作業必須有充實的研究與調查資料,作為填報文化景觀清冊、研擬保存維護辦法的參考依據,所以應在進一步調查研究(步驟一)完成後,再跟據研究成果進行提報作業。

    步驟三、四:研擬遊憩利用規範與管制措施,落實資源維護與遊憩利用管理
    根據6-1節的分析關門古道東段歷來的遊憩利用率非常低,不像能高越嶺古道或日治八通關越嶺古道等熱門古道,一旦損毀封閉將引來登山者要求修復開通的強大需求。且關門古道為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若貿然以遊憩利用的觀點進行步道的整建與開放利用,恐將對沿線資源造成不可逆的危害。所以在關門古道的後續發展程序上,就是在步驟一、二等基礎研究與維護工作完成後,最後才考慮遊憩利用的規劃、管理與管制。

    本研究建議在步驟一、二等基礎研究與維護工作完成前,不應先行進行遊憩利用面的規劃研究,以及進行整修、復舊及興建遊憩與管理設施等工程。待基礎工作完成後,再委託專家學者據此研擬遊憩利用的通盤管制與管理規劃。
     
  • 檢討與建議

    1. 關門古道西段的調查研究
      關門古道東段的實地調查能如此順利,並蒐集到許多未曾記載的史蹟資源、布農地名、口傳典故等,全都得歸功於馬遠村丹社群人的協助。尤其是現年近60歲的馬遠村村長馬平貴先生,因為他過人的記憶力與豐富的山林經驗,屢屢在陡崖滑坡中找到殘存片段的古道遺跡,帶領我們走過幾近完整的古道路線,並發掘出許多引人入勝的族群與古道故事。

      但在部落進行耆老訪談的同時,卻也發現隨著時代演進,馬遠村民漸漸不再深入這片山區。村長說他曾連續四年、每兩週來回部落與馬太鞍溪,但僅只有2~3次上去到中央山脈,且未曾往關門水池的方向前進。部落一位年約70歲的長者,更說自他那一輩後已無村民走古道回到南投丹大的舊部落。古道西段雖然路線大致明朗,但沿線的布農地名與口傳典故,卻可能快無法透過耆老的帶領而進行實地考證與記錄。

      所幸訪談中仍有身體條件與健康狀況仍佳的部落耆老,他有意願帶領我們進行現場調查,但畢竟年事已大,隨著時間流逝他上山同行的可行性將很快的消失。

      關門古道東段的調查已獲得豐厚的成果,如今僅剩中央山脈至丹大舊部落一段尚待補遺。為免珍貴的口傳歷史就此消失,或僅淪為地圖上隨處一點的標示,強烈建議主管機關儘速進行西段的調查研究,讓關門古道能有一個完整、詳實的整體調查,成為充滿人文風采與豐富故事的國家級古道。
       
    2. 丹社群口傳歷史的深入研究
      關門古道的興築與居住在東西兩端的地利村與馬遠村布農族丹社群人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與關係,特別是日後集團移住的政策,將布農族丹社群人從丹大地區的山地中強制遷徙到今日近山的坡地。

      目前古道的研究史料多半出自於清朝與日治時期的官方文獻。布農族人有著豐富的口傳歷史,對於事件的細節描述有官方史料不及之處,而祖居地的地點、沿線的地名、口傳典故等更僅存於耆老的記憶中,隨著耆老的日漸凋零,若不立即展開口傳史的收集記錄與研究,許多的歷史故事將會掩沒於時間的洪流中。

      建議主管機關以本研究為開端,立即訪問部落耆老,進行口傳歷史的收集研究;後續更可與官方史料併陳,進一步釐清部落集團移住、強制遷徙的歷程故事。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布農族的親族組織可分為小氏族、中氏族、大氏族等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其不同程度的親梳關係、集體意識及功能意義。
    2. 參考過往登山記錄,以聯絡路徑與古道連結之處(拔子山西鞍、倫太文東鞍)和倫太文山作為節點,古道東段可分為四個段落,而各段擁有之登山遊憩資源與自然景觀
    3. 依據關門古道東段的環境與資源現況調查結果,評估進行遊憩利用之可行性與效益、研擬文化資源維護管理之模式,並統合分析資料研擬整體發展構想及後續研究探討。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關門古道東段人文資源調查與遊憩可行性分析計畫 doc doc 檔案大小:25753KB 下載次數:759 pdf pdf 檔案大小:14405KB 下載次數:5280
回列表
瀏覽人次:257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