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擁抱陽光 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臺灣西部海岸防風林更新作業法之研究(3/3)

:::
計畫名稱臺灣西部海岸防風林更新作業法之研究(3/3)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1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負責人:李德財)
計畫主持人廖天賜
計畫執行時間101年07月18日-102年06月30日
研究經費840,000元
  • 計畫目標:

    1. 調查分析不同孔隙更新試驗之成果。
    2. 選擇適合海岸防風林不同大小孔隙之更新樹種。
    3. 調查分析試驗地之生態綠化現況。
    4. 訂定海岸林孔隙更新作業之標準及程序規範。
    5. 辦理海岸防風林更新技術之研討會。
       
  • 研究成果:

    台灣海岸林之造林樹種多以木麻黃為主,因其抗風、耐鹽及抗旱性極佳,且生長迅速,為最重要之海岸造林樹種,由於缺乏長期維護管理,加上壽命短早衰,病、蟲危害猖獗,故難以營造永續防風之機能。為改善木麻黃純林之林分結構,許多學者提出複層林之營造,以達到海岸林穩定林相之目的。

    本研究以新竹縣新豐鄉後湖段-新豐段海岸林地作為研究之試驗組,台中市霧峰區中興大學北溝實習苗圃為海岸林野外研究之對照組。以瓊崖海棠、海檬果、欖仁、福木、毛杮及小葉欖仁為試驗材料,觀察其直播發芽率,並調查現場栽植苗之健康度表現。試驗結果顯示,在種子活力檢定方面,除毛杮外,其餘樹種種子發芽率皆未高於50 %;各樹種在苗圃試驗之種子發芽力大致與種子活力表現一致,在現場試驗地中,各樹種之發芽率皆不高,故推測導致上述之結果是因所收集之種子量並不充裕,加上種子本身的品質低劣所致,且海岸林樹種的種子多屬異儲型,如不能把握其適宜的播種時機,則直播成功率將大減。栽植苗適應力表現來看,各樹種生長量上多類似,健康度等級多為1-2等級,適應性表現佳,惟新豐段林下之白千層1年內死亡率高達60 %,故在未來栽植苗木時,不建議白千層栽種於林下之光環境,避免增加補植機會及減低防風之效能。

    就整體海岸林的經營管理技術而言,臺灣海岸衰退木麻黃林的更新,採取人工生態造林是復育海岸環境林生態的一個重要手段,不過也需考慮直播造林的可行性,畢竟直播造林對林木日後環境的適應力是比栽植者強。因此,採人工生態造林及直播造林雙軌齊頭並進,維護海岸林的健全及機能的完整。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以往建造木麻黃純林之造林方式,而現階段之海岸防風林建造林樹種中,木麻黃仍具有其不可取代之地位。如經由劣化木麻黃純林逐漸整理建造為複層林之林分結構,以多種海岸樹種與木麻黃混植建造之海岸防風林,對林地有效養分的提供有所助益,以減緩海岸林的老化,提高海岸林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然而,由於濱海環境特殊,自生育地改善、整地、樹種選擇及栽植撫育等亦較困難。在海岸防風林採行複層林營造,於林分孔隙以塊狀、帶狀、列狀補植,或於林下混植多種原生多樣的闊葉樹種以改善林相。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臺灣西部海岸防風林更新作業法之研究(3/3) doc doc 檔案大小:5485KB 下載次數:1518 pdf pdf 檔案大小:2582KB 下載次數:6183
回列表
瀏覽人次:1248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9